三下乡风采|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赴延安开展
“手语传红韵,丹心映初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
以手语架桥传赤脉,用初心作笔绘同心
【讲解视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号召,我们正全力推进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连接各民族的重要纽带,通过广泛推广,能够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的交融与传承。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通用手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们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样传播活动,结合特殊教育,践行“无障碍沟通”,组建红色手语宣讲团,开发手语教学资源,营造学习氛围,促进残健融合。
【手语教学视频】
作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唯一的特殊教育艺术学院,我院动员师生积极参加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将无障碍沟通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向社会大众传播。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两支团队二十余人分别参加西安和延安活动,其中师生八人作为“手语传红韵,丹心映初心”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于7 月 5 日上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红色教育与通用手语推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无声的语言传递红色力量,让革命故事在指尖流淌,为红色教育注入特教温度。
第一站 延安革命纪念馆
以手语译红章,传薪续火基因
延安,是红色精神的源头活水;手语,是无障碍沟通的温暖钥匙。7月5日早晨,西安的朝霞为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的行囊镀上温暖的光泽。列车一路向北,窗外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馆内陈列的珍贵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我院学子以手语为媒介,将革命故事娓娓 “道” 来,让革命精神与延安精神在无声的表达中更广泛地传播。
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团队成员逐一参观馆内陈列,静心聆听讲解员生动讲述的红色故事,俯身细察红色物品背后的故事,凝视红色影像中定格的历史瞬间,不仅了解党中央在延安的 13 年的艰辛历程,更提升了同学们的政治觉悟。
团队中两位同学携创作了红色文化手语视频——以手语为画笔,将红色故事凝练成精准而富有张力的手势。这些视频不仅是团队无障碍服务的珍贵成果,更为听障群体打开了一扇“读懂”红色精神的窗口,让无声的手势成为讲述革命故事的生动语言,让更多人听见“红色的声音”。
这场“手语传红韵”的实践,才刚刚翻开序章。我院学子将带着在延安汲取的红色力量,把通用手语推广与红色教育结合得更紧密,让无声的手势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让红色基因在无障碍的沟通中,代代相传。